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

第二級古蹟彰化元清觀災後現場

 彰化元清觀災後現場

前言

       民國95年4月9日元清觀遭到回祿之災,正殿及三川殿幾乎全毀,目前正進行災後的清理,並計畫將依原貌修復。



災後第一天,堂主即趕到元清觀,受損狀況真令人心痛。

歷史沿革

        元清觀彰化市民稱為「天公壇」,為清代台灣少數以「觀」為名的寺廟。早年應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,至乾隆28年(1763年)始創建廟宇。後由士紳林文濬、貢生鄭士模等業戶修建,嘉慶年間曾重修。每年正月初9玉皇大帝聖誕,信士絡繹不絕,紛至元清觀祭祀,為彰化泉州人士主要信仰的廟宇。

    道光28年(1848年)11月初8,彰化大地震,元清觀五門殿(前殿)及戲台崩塌受損,士紳原議遷建縣城南方,因同治元年(1862年)戴潮春事件而暫緩。同治5年(1866年)由舉人蔡德芳、士紳陳元吉等倡議重修,監生楊祥光負責重修的工程,歷經數年的重修仍未竣工,日後由張昭彩、職員莊瓊輝再進行重修工程,至光緒13年(1887年)完成重修。

同治、光緒年間的重修,元清觀的前殿、戲台規模宏偉壯觀,正殿增高基礎,並加以髹漆,廟宇煥然一新。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(晉江、南安、惠安、同安、安溪、德化、永春)舉行三朝慶成醮,完成開光謝土儀式,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。三川殿楣樑上懸掛「溫陵福地」匾,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。

   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,拓寬天公壇巷(今陳稜路),正殿及後殿右側遭拆除部份。光復後,元清觀遭住民佔用,至民國71年佔住戶遷出後,由市公所進行修護,民國74819日指定為國家第二級古蹟。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,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,民國91年進行重修,保存元清觀的風貌,民國95年4月9日遭回祿之災,正殿及三川殿受損。

 

三川殿內的木架構因高溫,棟架、門板已全部炭化,龍虎堵石雕因受熱而產生龜裂,殿內重要石碑文字因受熱全部剝落,正殿神明及清代古匾亦付之一炬,火災災害是古蹟的一大浩劫。

建築藝術   

元清觀的建築保存清同治、光緒年間重修時的風貌,元清觀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,分別為三川殿、正殿及後殿。三川殿面寬五開間,因開有五個門,故又稱五門殿。五門殿屋頂為「斷簷升箭口」的造型,正門三開間處屋頂升高,兩旁屋簷較低,主次分明。

    三川殿後方建有一座捲棚式的軒亭,屋頂採歇山式造型,不做燕尾脊,而以馬背造型呈現,其風格與鹿港龍山寺拜殿相同。此軒亭原為元清觀的戲台空間,因道光28年(1848年)彰化大地震,戲台受損而拆毀,今已不復見。

正殿屋頂建築為重簷歇山式,為了承受重簷屋頂山牆的重量,在正殿次間增設一列柱子,元清觀的「增柱法」為台灣傳統建築的例子。正殿採三通五瓜棟架,由於正殿挑高,通樑下方另置疊斗,以增加其結構力學。

正殿主祀玉皇大帝,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,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,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兩旁配祀十八羅漢。正殿內四點金柱有乾隆59年(1794年)及光緒8年(1882年)重修時的抱柱聯。

元清觀目前保存有乾隆27年(1762年)「穹窿主宰」匾、「慈航慧照」匾、「海國同天」匾等,三川殿內兩旁有明治31年(1898年)吳德功所撰「溫陵元清觀碑記」碑文,為元清觀重要的文物。

 

三川殿上方木架構已遭燻黑,兩旁交趾陶及磚雕、青斗石獅幸未受波及。

青斗石獅(尚存)

三川殿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獅,龍邊公獅,腳踩繡球,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,虎邊母獅,懷抱小獅,這對石獅的造型,身體的姿態獨特,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,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。此對石獅,為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。

「螭虎團爐」木雕(已毀)

    三川殿正門兩旁「螭虎團爐」木雕,螭虎與古代青銅器上的獸紋相似,為勇猛之獸,具有避邪之意。元清觀的木屏,以螭虎造型構成香爐的圖案,香爐的中央雕有磬牌,其上書有「囍」字,有「祈求平安」之意。

門簪木雕(尚存)

    三川殿的門簪木雕,門簪又稱門印、門鈕。正門的門簪為龍首造型,由於龍首無角,故又稱「螭首」。次間的門簪為獅子的造型,獅子又分開口與閉口獅,分別象徵公獅與母獅。稍間的門簪為蟾蜍造型,古代文人喻月宮為「蟾宮」,裝飾蟾蜍的造型,有「科舉高中、金榜題名」的涵意。

交趾陶(尚存)

交趾,為五嶺以南一帶的古地名,漢置交趾郡而得名,交趾陶(日本稱為交趾燒)是一種多彩鉛釉軟陶,以低溫(約800度)所燒製而成的陶器,為泉州、潮洲一帶寺廟裝飾藝術之一。元清觀三川殿兩旁側牆交趾陶,為光緒3年(1877年)重修時的作品,龍邊裝飾鳳凰,虎邊為麒麟。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時,部份交趾陶受損,由嘉義林光沂進行修護。

磚雕(尚存)
    三川殿兩旁側牆的裙堵,以磚雕構成「大獅小獅戲彩球」的圖騰,大獅小獅引申為「太師與少師」,為周代官制,是功名的象徵。另外在櫃抬腳處及正殿通往後殿的拱門上方,亦有精緻的磚雕作品。

門神彩繪(已毀)

三川殿的門神彩繪,正門門神為趙天君與王天君的造型,有別於一般王爺廟的門神,龍邊為王天君持執並在額頭上方出現第三隻眼睛,趙天君手持,守護元清觀廟門,此門神及三川殿彩繪為民國55年由和美彩繪匠師陳穎派的作品。

「得一以清」匾(已毀)

三川殿內有一塊「得一以清」匾,為咸豐8年(1858年)水師提督曾玉明所獻,此句取自老子:「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」。此匾額由於歷年的重修,上下落款的文字被油漆所覆蓋,而不易察覺。

龍砛與龍柱(龍柱已毀、龍砛石雕尚存)

拜殿前有一塊青石龍砛石雕,稱為「御路」,龍砛上方刻有雲龍,為神聖空間的象徵。拜殿前的龍柱是光緒3年(1877年)重修時的作品,為清末龍柱造型的佳作。龍柱採單龍盤柱,龍柱上方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,柱頭有李白醉寫番表等人物雕刻。



堂主的觀點

       元清觀是一座木架構精緻的廟寺,建築仍保存光緒3年(1877)重建的格局,在台灣,保存光緒年間的木構建築,誠屬難得。民國88年元清觀曾因九二一地震,局部受損,民國91年進行修復。

        台灣的寺廟多為木構建築,氣候潮溼與白蟻蟲害是古蹟最大的殺害。由於室內照明的需求,在木構架上設置電線與電燈,當木構建築受到白蟻的侵蝕時,原本電線外層的pvc絶緣體,會受到白蟻分泌的液體侵蝕,導致電線過熱,引燃火災。此次火災若非人為管理不當,白蟻蟻害卻常被忽視,因為它不僅會啃蝕木材,木構上的電線也會受損。

        民國91年修復後,堂主曾前往元清觀,當時戶外下雨,室內則下小雨,屋頂漏水嚴重,雖然包商已抓漏防水,但漏水已使木構件受潮,正是白蟻生存的環境。許多古厝發生火災,都歸究電線老化,才會走火,但元清觀才於民國91年修復,電線已於當時新設,不應是電線老化的問題所致。上述是堂主的淺見,元清觀已進入災後清理的階段,希望有朝一日,元清觀能依原貌修復完成。

心痛的堂主  上

上述文章部份取自  陳仕賢、許嘉勇、邱麗琴合著《彰化歷史散步》一書,本書由堂主在去年自費出版,是堂主第4本自費的書籍,今年本書獲國史館獎勵出版台灣文獻書刊優選。

4 則留言:

  1. 想向堂主大問一下
    因為元清觀日治時期道路拓寬有截掉一部分
    這次修復是否會回復被截掉的部分呢??
    [版主回覆10/20/2009 20:15:50]你好!
    這次重修不會回復被截掉的部份。
    堂主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堂主您好:
      請問可否參考與引述您本篇的資料?我正在做一份台灣文化史-古蹟踏察的期中報告,報告僅於繳交作業,以及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分享,無其他用途,希望徵得您的同意,謝謝
    [版主回覆05/03/2010 19:38:48]可

    回覆刪除
  3. 真是可惜!!!好多東西都這樣給消失掉了...我今年也有去看但依然還在整修的樣子
   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viewsonic525 我的部落格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對於一個年屆耳順之年的人來說,天公壇佔據我兒時記憶的大部分。
    童稚時期,總隨著祖母在黎明時分前往天公壇上香、敬茶。前殿的玉皇大帝跟側邊的張天師一直給我深刻的印象。上香膜拜總是在後殿的觀音殿結束,我總是恭順的喝下敬奉玉皇與觀音大士的茶水,頂禮後隨著祖母在晨曦中回家。55年夏天祖母因心臟病過世,出殯行列途經天公壇時還有祖母生前友人在廟前設奠路祭,身為長孫的我隨著父親在廟前跪謝的畫面至今仍然清晰。
    55年以後幾乎沒再前往參拜。65年負笈北上後就在台北安家落戶。直到天公壇遭祝融之災後的第一個正月初一,隨著父母前往上香,透過工程圍籬的縫隙,看到焦黑炭化的景象,心頭一緊幾乎無法呼吸。那種痛,我相信堂主能夠體會。
    今年正月初一,全家再度前去膜拜祈福,雖說已經修復開放,但除了後殿之外,我的兒時記憶幾乎隨著那一把火燒燬怠盡。
     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