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

尋訪「蚶江、鹿港對渡碑」

 尋訪「蚶江、鹿港對渡碑」



蚶江鹿港對渡碑與「傳說中的堂主」

尋訪「蚶江、鹿港對渡碑」

   曾經千帆雲集的蚶江,是泉州商賈、移民往返鹿港必經的港口,今日的蚶江,在洗盡鉛華後,成為一個寧靜的小鎮,没有來訪的遊客,反到使蚶江保持許多傳統的建築風貌。蚶江的街道彎彎曲曲地,有點像是20年前鹿港的北頭漁村,沿著曲巷來到與鹿港對渡的港口-蚶江港,港口沒有漁民及海防設施,眺望海洋,時空回到220年前。

  乾隆48年(1783年)福州將軍永德上疏,奏請開設鹿港為正口,與泉州蚶江對渡通商,乾隆481226日閩浙總督富勒渾乃上奏摺,條陳鹿港、蚶江設口事宜,乾隆49年(1784年)正式開港,開啟鹿港商業及航運輝煌的一頁。

  乾隆49年(1784年)鹿港開為「正口」(清廷正式設立的港口),與泉州蚶江對渡,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,台灣與大陸通航的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,因而有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之稱。



蚶江港口(陳仕賢攝)

     乾隆49年開「正口」後,乃將福寧府通判遷移至蚶江,專管往來泉州、鹿港船隻掛驗及海岸巡防之責。蚶江為泉州的總口,上至崇武、獺窟,下連祥芝、永寧,以日湖為其港口門戶,以大小墜山為藩籬屏障,並與洛陽、浦內、法石等內港通航,船隻可直通雙江(泉州灣)。

  清代鹿港與泉州往來頻繁,從蚶江輸出藥材、布匹等至台灣,鹿港則輸出稻米、糖等至泉州,商業的發展使鹿港一度有八個郊行的設立,分別為泉、廈、南、油、布、染、糖等八郊。

  嘉慶10年(1805年)官方以三千六百兩購買民地,召募工人準備興建海防官署,3月興工,是年冬因海盜蔡牽事件而停工,至嘉慶116月復工續建,同年9月完成官署的建築。蚶江海防官署的座向背海面山,坐東北朝西南,周圍建有城垣,外設照牆,前後共五進,左右合神祠、科房、畫室,共計七十四楹,目前蚶江海防官署業已塌毀,僅存圍牆上一塊「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」供人憑弔。

  「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」位於泉州蚶江昔日「海防官署」舊址的牆邊,此碑已列為大陸重點文物史料碑記。「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」又稱「對渡碑」,碑高292公分,寬86公分,保存狀況尚為良好,目前被列為文物保存。



由蚶江港遠眺石湖港,高塔為石湖塔。(陳仕賢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